科技典籍是中国传统科技文明的重要载体,对科技典籍的整理与研究,是认识与阐发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科技文明、保护与传承中国传统科学文化遗产的必由路径。2022年4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深度整理研究古代科技典籍,传承科学文化,服务科学技术创新”,首次在国家层面对科技典籍的整理与研究作出重要指示。《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明白准确地提出要“组织整理出版中国科技典籍文献总目提要,深入整理古代科技基本典籍,着力推进农学、历算、营造、工艺、舆图等门类的系统性整理出版”。
在《规划》所附的第一批重点出版项目中,“科学技术类”包括丛书(1项)、农学(2项)、算学(2项)、天文历法(2项)等非中医类项目,共计7项。其中丛书一项“中国科技典籍选刊”由孙显斌、高峰主编,“十四五”期间截至目前出版了《历法三种》《铁冶志》《博物要览》等7种,《四时纂要新校》即将排印。农学有一项已完成出版,即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推出的王锦秀、汤彦承、吴征镒著《〈植物名实图考〉新释》。其他项目也在不同程度地推进,比如郭书春、郭世荣、冯立昇等主持,山东教育出版社负责出版的《中国数学典籍集成》已经召开多次编写会议,整理工作逐渐铺开。
配合上述规划项目,一些整理单位的团队在“十四五”期间申报了相关重点项目科研立项。2021年,中国农业博物馆隋斌和武汉大学吴平两家团队同时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中国农业博物馆团队设立了7个子课题,分别是“中国古农书的范畴、类型、分布与价值研究”“综合类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大田作物类、耕作植保类、茶叶竹木类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桑蚕类、园艺作物类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农田水利类、食品与加工类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畜牧水产类、荒政时令类古农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中国古农书数据库建设与数字化研究”,并提出要统筹做好这一重点项目与国家古籍工作中长期规划重点出版项目“中国古农书集成”编纂两项工作。武汉大学团队则设立了“古农书的演进历程”“古代农业及农学知识演化规律”“古农书搜集整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古农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播的路径”“古农书资源开放共享与知识服务平台”5个子课题。2022年,以郭世荣为首席专家的“内蒙古师范大学中国数学史研究团队”获批的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团队项目“中国珠算典籍与算法体系研究”,则与“十四五”规划中的“中国珠算典籍汇编”项目紧密关联。2023年,以孙显斌为首席专家的“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科技典籍整理与研究团队”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团队项目“中国科技典籍整理与研究”,这一团队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从“十二五”时期建立起来的“中国科技典籍选刊”整理团队。团队提出四项工作,分别是《中国科技典籍总目初稿》《中国科技基本典籍解题》《中国科技经典名著选读》和《中国科技典籍综合研究》四部书稿的编撰。目前,由高峰、董晨领衔的《中国科技典籍总目初稿》已进入总成阶段,预计2025年出版。此外,早在2019年,武汉大学李明杰就获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整理与研究”,该项目有特色的工作是编纂《中国古代科技人物传记资料汇编》和建设“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数据库”,目前已发布一个初步的平台框架。丁海斌等著《中国古典科技文献学》作为该项目成果于2020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十四五”期间还有一些大型的科技典籍影印项目,比如谢冬荣主编的《历代农业古籍珍本丛刊》(中国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2年版),王思明等主编的《中国古农书集粹》(凤凰出版社2024年版)等。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医典籍整理在“十四五”期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是李鸿涛主编的《新编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医古籍出版社2023年版),历经十年的普查,共收录全国379个藏书机构收藏的1912年以前写印的中医古籍8650种,比《中国古籍总目》著录的中医类典籍多出1000余种,堪称中医古籍资源普查与书目编纂工作的标志性成果。此外,筹备多年的《中华医藏》整理成果开始陆续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国家图书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组织全国专家学者开展了大量调研工作,准备遴选2289种中医古籍进行影印。
在科技典籍普及读物的出版方面,最重要的是由中央宣传部等部门支持和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民间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其中《九章算术》《伤寒论》《水经注》《徐霞客游记》等10部科技典籍在“十四五”期间已全部完成出版。中国科学院科学史研究所团队准备组织专家选择中国科技典籍名篇,仿照“百部经典”的体例,编撰《中国科技经典名著选读》。
“十四五”期间科技典籍的整理出版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系统性特点。在中国传统科技各学科中,天算农医和技术类典籍数量众多,也是成就较高的门类,所以就自然成为科技典籍整理的聚焦点。如上文所述,农学、数学、中医都有团队在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将推出大型整理成果。除了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外,地方文献整理和资助也在推动科技典籍的整理出版工作。例如,中国书店出版社获北京宣传文化发展基金资助,影印出版中国科技基本典籍。目前,孙显斌、陈红彦主持的《中国古代科技文献集成(第1辑)》,聚焦非农学、数学、中医类典籍,由20余位各学科专家组成的项目组选取105种重要技术类典籍,收集精善版本,撰写提要进行影印出版。此外,在各地编纂的地方文库中,福建省《八闽文库》“要籍选刊”部分准备点校整理《洗冤集录》《新仪象法要》等重要科技典籍。在此之外,还首次设立“科技卷”影印其他重要科技典籍,由孙显斌、陈殿、张亿等负责,目前已完成选目工作。这一做法体现了对地方传统科技文化遗产的充分重视,对保护和传承地方科技典籍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这类成果还有吕变庭等主编的《燕赵优良历史传统科技文化典籍萃编》,目前已出版了先秦卷和宋元卷。
数字化整理出版成为新时代大型古籍整理项目的另一显著特点。如上文提到的几个重点项目团队的研究内容都提出建设数据库或资源共享平台,其中就包括古农书整理研究的两个团队以及李明杰团队。内蒙古师范大学团队目前正和抖音“识典古籍”平台合作,利用“识典古籍”平台构建“中国数学典籍数据库”。而《中国科技典籍总目初稿》也得到小组成员孙显斌合作开发的“中国历代典籍目录总库”的数据支持。“十四五”期间,科技典籍整理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仍有很多工作等待我们去开拓和完善。比如,天文学、新学两大门类科技典籍还没有开始系统整理,《中国科技典籍总目提要》的编撰有待启动。此外,由于诸如“籍合网”“识典古籍”等古籍智能整理平台的推出,整理研究团队可优先考虑利用此类平台高效建设科技典籍分类数据库。开展这些工作,将逐步推动实现高质量高水平的新时代科技典籍整理研究。面向未来,我们充满期待。
本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中医_课本的4性5味是巨坑,伤寒病药理是5性6味,更不知伤温病药理。 药理的由来与如何作用于人体部件的,教材根本未明过。填学思维不知造假的。 竟无人呐喊!错误的传承如同传销。
近日,四川成都,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一活动会场吐槽现场空调噪音大,有异味,直言这一定不是格力。
近日,网上热传菲律宾在我国南海海域非法“坐滩”军舰浓烟滚滚的视频,引发着火与消防演习的猜测。经获取独家视频与多方探寻得知,实际是菲律宾船员在船上燃烧生活垃圾。
德国《商报》网站日前发表文章称,美国总统特朗普正在“折磨”自己国家的经济。文章称,特朗普的贸易政策正在给美国带来不确定性,美国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正在增加。文章指出,特朗普激进的紧缩措施和关税政策造成的不确定性正在使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更加谨慎。
当地时间13日,美国航空公司一架波音737-800客机在丹佛国际机场起火。乘客目前已被疏散,暂无人员受伤或死亡报告。
菲律宾在我国南海海域非法坐滩军舰浓烟滚滚,系菲船员在船上燃烧生活垃圾,严重威胁附近海域生态环境。
近年来,伴随国家安全教育的不断深入,全民维护国家安全意识慢慢地加强,慢慢的变多的快递从业人员能够关注辨别禁寄物品、可疑人员,积极向国家安全机关反映,为及时遏止非法寄递,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发挥了积极作用。
这些食物被叫“毁肾王”!其中一类肾毒性超强!不少人曾吃过,以后千万别乱吃了
因为相信它们能“清热解毒”、“降火明目”,有不少人曾生吞过动物的胆,比如蛇胆、鱼胆!殊不知,动物胆汁中的有毒物质就储存在胆囊内,人在服用后,有可能引起多脏器损伤,包括肝衰竭、肾衰竭。
事发后,海底捞火速报警,警方很快锁定了2名17岁的未成年人。他们到底为何要做这样的事,是无知者无畏,还是为了博流量,毫无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