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应用案例

当前位置: 首页 > 应用案例

独山基长这个布依村凭‘三张牌’让游客住下不想走

时间: 2025-04-26 19:55:30
作者: 应用案例

  秀峰村地处独山县南部、基长镇北部,与百泉镇接壤,独荔公路、贵南高铁穿境,交通便捷。其由原秀峰村、尧新村合并而成,村域面积30平方公里,有1990户8287人,少数民族占比92.3%,平均海拔860米,气候温和湿润。

  土地资源丰富,耕地10242亩,多个连片坝区,大河水利沟渠贯穿,自然条件利于农业。主要发展中药材、蔬菜、水果产业。凭借“村在景中”优势,全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旅游与现代高效农业双主导产业模式,带动经济显著增长。

  作为传统布依村,文化渊源深厚,是“竹编工艺”传承地与国家级非遗“独山花灯”传承地之一,2021年入选贵州“第三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优势凸显。

  在黔地山水之间,独山之名,源起独秀峰。该峰孤峰拔地,傲立天地,为原独山十二景之首,享有“独山晓翠”的盛誉。回溯至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涉足此地,以如椽之笔著《独山游记》,为独秀峰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人文篇章。登峰揽胜,目之所及,山河的壮美、大地的灵秀尽入眼底。

  山脚下,秀峰村安然坐落。村庄依峰而建,因峰得名,岁月悠悠,峰影与村舍相依相伴。秀峰村不仅得山川灵秀之气,更在漫长岁月里,沉淀出别具一格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与民俗风情,成为一方充满魅力的家园。而在这片土地上,流传着一个承载着岁月记忆的动人传说。

  独秀峰峰顶呈马鞍状,远远望去,宛如一座天然笔架,承载着山川的诗意。峰上的独山观,始建于清光绪初年,历经风雨洗礼,曾是黔南地区道教信众的精神圣地。

  很久很久以前,独山观里来了一位道姑。她姿容秀丽,才情卓绝,仿若仙子临世。消息不胫而走,引得四方文人学士、富家子弟纷至沓来。他们打着烧香问道的幌子,实则对道姑纠缠不休。然而道姑心意坚定,早已看透世间繁华喧嚣,一心向道,只想在三清的庇佑下潜心修行,对这些访客一概避而不见。可这些人却如跗骨之蛆,死缠烂打,严重扰乱了道姑的清修生活。

  道姑无奈之下,心生一计。她在独山观门旁写下上联:“平地起高峰峰上加峰峰景秀”,而后向众人宣告:“谁若能对出下联,我便还俗下山,嫁与他为妻。”此言一出,独山上下顿时沸腾。有人急忙请来教书先生出谋划策,有人抱着书简上山查阅典故,还有人不惜重金雇人帮忙应对。一时间,不论有无才学,众人皆蜂拥上山,都想一试身手。

  然而一年时光匆匆而过,竟无一人能对出令道姑满意的下联。跟着时间流逝,这场热闹渐渐平息,独山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多年之后,道姑已然作古。一位云游四方的行者路过此地,看到门上的上联,稍作思忖,便脱口而出下联:“高岩滴水花花中有花花常开”。此下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将独秀峰周边的景致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个关于独秀峰与独山观的传说,连同这副绝妙对联,自此在秀峰村口口相传,历经岁月更迭,直至今日。它不仅是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成为秀峰村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岁月变迁与人事更迭。

  解放初期,现今秀峰村所处区域隶属上道乡,当时的行政区域涵盖了如今的秀峰村、阳地村以及林盘村。在秀峰村麻银一带,设立了“七联村”。“七联”之名,寓意着周边七个村落之间紧密相连、互助发展,象征着联合协作的精神。

  1958年,该地归属上道管理区。1963年,划归上道人民公社,在如今秀峰村辖区内,分别设置了新街、朝阳(麻银)、新民、新阳大队。此外,向阳(阳地)、红阳(打浪)、红亮(亮洞)等大队虽分属其他村,但同样在这片土地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独特印记。

  到了1970年,再次隶属于上道乡,秀峰村辖区设置新街、朝阳(麻银)、新民、尧蒙四个村。与此同时,打浪、阳地、交林、交盘村分属现在的阳地村和林盘村。1980年,为了更好地适应发展需求,新街村被一分为二,划分为新街和石头两个村,朝阳村也正式更名为麻银村,“麻银”这一名称,据说与当地曾经盛行的麻类作物种植以及银饰手工艺有着紧密联系,反映了当时的经济特色与文化风貌。

  1993年,上道乡并入基长镇。2007年10月,麻银村、新街村和石头村合并,正式设立秀峰村。同年,新民村和尧蒙村合并为尧新村,“尧新”二字,蕴含着对古老传承与全新发展相融合的美好期许。

  2014年7月,尧新村和秀峰村再度合并,依旧沿用秀峰村之名,隶属基长镇。至此,秀峰村的区域范围和村落架构基本确定,在历史的长河中,以其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发展历史,不断书写着新的篇章。

  秀峰村,地处交通要道,独荔公路穿村而过,又曾作为乡政府驻地,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人口集中,人流量大,在全镇经济发展格局中始终名列前茅。

  在农业领域,秀峰村堪称产业大村。肥沃的土地与适宜的气候,孕育了丰富多样的农业产业。粮食、蔬菜、水果、药材、茶叶种植遍地开花,养殖产业同样兴旺发达。一批批种养殖大户不断涌现,各类农业企业也纷纷在此落地生根,带动了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与销售,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

  工商业的发展同样成绩斐然。长久以来,上道街上自发形成了集贸市场,附近村民一直保留着“逢三逢八”来上道赶集的传统生活小习惯。如今,街道两旁已开办70余户商铺,其中几家面积较大的超市,商品琳琅满目,满足了村民日常的各类需求。村内还有气盾坝、瓦楞纸、砂厂等颇具规模的生产企业,它们技术先进、设备精良,年工业产值数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吸引了不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就业。

  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天洞景区,秀峰村的第三产业蒸蒸日上。旅游、住宿、餐饮、康养、娱乐等产业配套齐全。每至旅游旺季,天洞景区游人如织,周边的农家乐、民宿一房难求,餐馆里也总是座无虚席。村民们纷纷投身于旅游服务行业,开办特色民宿、农家餐馆,售卖旅游纪念品,收入大幅增加。

  为促进市场繁荣,满足日益频繁的交易需求,解放不久,秀峰村便在上道街上成立了农村信用社。2013年12月信用社改制后,贵州独山农村商业银行上道分理处继续扎根于此。如今,这里年存款量超过1亿元,这一数据从侧面有力地反映出秀峰村村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见证了村庄经济的快速的提升。从曾经的传统农业村,到如今多产业协同发展的富裕乡村,秀峰村正沿着经济腾飞的道路稳步前行,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秀峰村建有芝谷大坝高效蔬菜项目实施核心示范区,这里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如同跳动在田野间的强劲脉搏,为周边地区的农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该示范区以其先进的种植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模式,成功辐射带动了周边3500亩高效蔬菜种植示范基地,成为基长镇“185工程”示范项目的重要支撑。在辐射区,西红柿、美人椒、菜豆、黄瓜、白菜、香菜、榨菜、甘蓝等多种经济作物茁壮成长,为市场提供了新鲜优质的农产品。芝谷大坝项目核心区主要种植西红柿、甜玉米、韩国美人椒,采用精准施肥、智能灌溉等现代化种植技术,实现了高产量与高品质的完美结合。

  2010年,秀峰村承担实施了独山县蔬菜产业化扶贫项目实施示范基地,省级配套建设资金500万、县级配套建设资金2100万,为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资金动力。目前项目区已建成6连栋钢架育苗大棚(占地面积1920平方米)一座,这座现代化的育苗大棚配备了先进的温控、湿控系统,为幼苗的生长营造了最适宜的环境,确保每一株幼苗都能在温暖、湿润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农产品交易市场一个,宽敞明亮的交易大厅里,每天都上演着农产品的交易盛宴,来自各地的商贩与农户们在这里讨价还价,热闹非凡,为农产品的流通搭建了重要平台,有力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还有90个单体种植大棚,这些大棚里种植着各种时令蔬菜,无论是寒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都能为市场供应新鲜的蔬菜,满足大家的日常需求。项目建成后,早春可为群众服务育苗500亩,可供种植区和群众种植5000亩以上,为实现现代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筑牢了坚实的根基。如今,走进小番茄大棚,一串串形态均匀、个头饱满的小番茄挂满枝头,宛如一颗颗红宝石在阳光下闪耀,散发着诱人的果香,令人垂涎欲滴;西瓜棚中,工人们正穿梭在瓜田间,小心翼翼地采收成熟的西瓜,他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辣椒地里,一株株辣椒枝繁叶茂,修长、翠绿的辣椒挂满枝头,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农业丰收画卷。

  秀峰村依托自身得天独厚的优势,深入挖掘丰富的旅游资源,积极探索多元化的“旅游+”模式,成效卓著。

  旅游+农耕体验。依托景区农田土地资源,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创新合作方式,建设了充满趣味与教育意义的农耕文化体验基地。贵州南鑫旅游、贵州绿健神农、贵州济生农业等公司充分的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对景区土地进行精心的特色种植带规划。他们依据季节气候和地块结构的不同,巧妙地种植牡丹、向日葵、莲藕、桑葚、草莓、铁皮石斛等兼具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的作物。春天,牡丹盛开,花海如潮,红的似火、粉的像霞、白的若雪,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拍照,留下美好的春日记忆;夏天,向日葵向着太阳绽放笑脸,金色的花盘在阳光下闪烁,莲藕在池塘中茁壮成长,荷叶田田,荷花飘香;秋天,桑葚、草莓成熟,游客可以亲自体验采摘的乐趣,感受亲手收获果实的喜悦;冬天,铁皮石斛在温室中顽强生长,展现出独特的生命力。通过景观化种植,打造出了如诗如画的生态田园,为游客提供了沉浸式的农旅体验。游客不但可以在这里欣赏到美丽的田园风光,还能参与果蔬采摘、农事劳作等活动,亲身感受农耕文化的魅力。同时,这一模式还吸纳了大量群众入园务工进行管护,为村民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带动了群众就业增收。以秀峰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实施主体,流转景区土地建设单元式农耕体验园,采取“招租认领”的新颖方式来进行运营。每个单元都配备了齐全的农耕设施,游客可以租下一块土地,亲自播种、浇水、施肥,体验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感受农耕的艰辛与快乐。此外,该体验园还与县内外中小学合作,常态化为学校的劳动教育、创意实践、农耕科普等活动提供场地和服务,成为了天洞景区农耕文化研学基地。截至目前,已建设农耕文化基地2000余亩、累计开发就业岗位300余个;建设农耕体验园267个单元,每单元均以20元/月的价格实现招租认领,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旅游+桑蚕产业。依托村内外桑蚕种养基地、省级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恒盛丝绸厂及丝绸产品展示馆,充分挖掘桑蚕产业链所蕴含的丰富旅游体验价值。

  通过“政府引导、景区搭台、公司运营、群众参与”的协同发展模式,开发了集“采桑养蚕、桑蚕科普、旅游观光、丝绸购物”为一体的桑蚕旅游体验项目,推出了独具特色的“丝路情怀”旅游线路。游客沿着这条线路,可以走进桑园,亲手采摘桑叶,体验喂蚕的乐趣,看着小小的蚕宝宝蠕动着身体,大口咀嚼桑叶,感受生命的奇妙;在桑蚕科普馆,通过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示等方式,了解桑蚕的生长过程、丝绸的制作流程与工艺等知识,从蚕卵孵化到结茧成丝,再到织成精美的丝绸,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奥秘;参观丝绸产品展示馆,欣赏精美的丝绸制品,细腻的丝绸触感柔软,绚丽的色彩和精美的图案让人赞叹不已,并购买心仪的丝绸纪念品,将这份独特的记忆带回家。自2021年5月份“丝路情怀”旅游线路启动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10000人以上,直接带动丝绸产品销售额达50万元,间接带动天洞及周边景区门票收益增加15万元以上,带动民宿和农家乐餐饮收益增加30万元以上,开发灵活就业岗位200余个,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古老的桑蚕产业在旅游的带动下焕发出新的生机。

  旅游+康养项目。依托景区中药材种植园和生态环境优势,由贵州济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40万元建成石斛中药材系列养生产品展示馆1个。该展示馆陈列着铁皮石斛口服液、硬料、枫斗、花茶等系列石斛产品,同时还同步展示村域周边公司制作的灵芝孢子粉、金维益刺梨汁等保健品,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养生产品选择。展示馆内,专业的讲解员会为游客详细的介绍每种产品的功效和使用方法,让游客进一步探索养生知识。此外,引进“独秀居”古风酒店运营项目,精心完善生态亲水区、垂钓体验区、花海观光区、绿地休闲区、住宿餐饮区等配套建设。游客来到这里,可以在生态亲水区亲近自然,感受水的灵动与清凉,或在溪边嬉戏,或在水畔漫步;在垂钓体验区享受悠闲的垂钓时光,抛竿入水,静候鱼儿上钩,放松身心;在花海观光区欣赏五彩斑斓的花海,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在绿地休闲区放松身心,享受阳光与草地,铺上野餐垫,与家人朋友共享美好时光;在住宿餐饮区品尝美味的农家菜肴,食材均来自当地新鲜的农产品,绿色健康,入住充满古风韵味的酒店,木质的家具、古朴的装饰,让人仿佛穿越回古代。截至目前,康养项目累计接待游客10万人次,带动养生产品销售额达100万元以上,带动200余名群众就业,成为了游客休闲养生的理想之地,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栖息之所。

  景区占地3328亩,规划总投资6.57亿元,目前已完成投资4.8亿元。作为国家4A级景区,它以独秀峰、天洞为核心,精心构建起一个融合了天洞、天塔、铁皮石斛主题观光园、名人植物园、御花园、天一湖、布依民族风情寨、百岁泉、千岁泉、万寿湖、游客接待中心、游客步道、门楼等丰富元素的综合性旅游胜地。景区地势平坦,却巧妙地利用独特的喀斯特溶洞奇观,以繁花似锦的美景为装点,以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为脉络,以养生延寿的理念为内核,精心雕琢出一个以天庭文化为主题的特色休闲景区。在2021年3月,天洞景区成功荣获黔南州首批中小学生研学旅游基地称号,吸引着慢慢的变多的游客前来探寻它的魅力。

  天洞,旧称“神仙洞”。洞内气候宜人,凉爽舒适,溶洞景观错落分布。夏季平均气温在16—18℃ ,民间素有“五岳归来不看山,天洞归来不看洞”的说法。

  这是大自然历经3.7亿年雕琢的杰作。洞身深邃,长达10余公里,由2个主洞与8个支洞相互交织而成,是典型的南方喀斯特地貌代表。天洞兼具奇、幽、秀、险的极致景观,还弥漫着超凡脱俗的禅意,让每一位到访者心灵得到净化。

  传说,这里是云游道人张三丰修炼成仙的圣地,也是电影《夜郎侠——一路危途》的重要取景地,更添神秘色彩。景区运用巧妙灯光设计和独特主题打造,将自然景观与地域文化深层次地融合。借助现代声光科技,以天道、天宫、天街、天恩、天佛、天河等元素贯穿溶洞,挖掘未知魅力,把智能大数据融入天然溶洞旅游体验,为游客营造全方位、沉浸式的神话游览感受。如今,天洞已成为集观光旅游、养生养老、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

  天道厅。踏入天道厅,仿佛踏上了一条通往天界的神秘之路。相传,一只调皮捣蛋的猴子因偷食农家的板栗和桃子,意外地将追赶它的村民引入天洞,玉帝便任命它为天洞第一厅厅长。可这猴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再度下山捣乱,如来佛祖派弥勒佛前来管教并一同修行。有一天,猴子询问弥勒何时能放它归山,弥勒微笑着回答:“猴年马月。”经过漫长岁月,猴与佛参悟得道,留下石身前往天庭,临行前猴子留下话语,谁能说出更多与“猴”有关的词语,它便会在佛主面前为其美言,助其诸事顺遂。如今,洞内的石像生动地展现了弥勒驯猴的场景,前方高耸的石笋恰似一座庄严的千佛塔,塔前那只顽猴仿佛仍在静心思过。厅内还有花灯仙子、卷曲石、望夫石、一帘幽梦、富春山居图等造型奇特的奇石景观,每一处都仿佛在诉说着古老而神秘的故事。据统计,每年有超过10万名游客被这些奇妙景观吸引,在天道厅中开启奇幻的探秘之旅。

  天街厅。天街厅犹如天上的繁华集市,是神仙们交换奇珍异宝的地方。传说王母娘娘寿宴上的蟠桃、吴刚在月宫酿造的桂花酒,皆可在此寻得。步入其中,星星点点的灯光仿若万家灯火,错落有致的“古村落”依坡而建,这些由钟乳石构成的奇妙景观,将贵州少数民族世外桃源般的田园风光巧妙浓缩。在这里,布依圣境、三生石、天狮献宝、蓦然回首等奇石景观交相辉映,让人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仙境中的繁华街市。一位游客在游览后留言:“天街厅的美景如梦如幻,让我仿佛穿越到了神话世界,每一处景观都值得细细品味。”

  天宫厅。天宫厅是神仙的居所,石灶、石案、石床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尽显生活气息。这里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复杂的地形更是让人仿佛置身迷宫,稍不留意就会迷失方向。其中,“神龟指路”石尊像格外引人注目,神龟形态逼真,安然自若地静卧于此,却又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灵动,仿佛正在为游客指引前行的道路。此外,禅意净土、众仙晾衣、封神大典等奇石景观,也将天宫的神秘与庄严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对神仙的生活浮想联翩。景区为了让游客更好地体验天宫的氛围,还会定期举办天宫主题的文化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参与。

  天佛厅。传说如来佛祖在菩提树下独自修行,经过49天的潜心静思,在启明星升起的那一刻,夜睹明星,瞬间大彻大悟,终成正果。在天佛厅的祈福台,佛光照耀之下,尘世的纷扰与烦恼仿佛被瞬间驱散,人类能在此虔诚许下心愿,真正领悟“眼中有佛,佛在心中,心诚则灵”的深刻禅意。厅内转运塔、放生池、飞龙在天、长寿池等奇石景观,也为这片神圣之地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与祥瑞气息。每逢节假日,天佛厅都会迎来大量前来祈福的游客,他们在此感受心灵的宁静与慰藉。

  天恩厅。天恩厅全长九百米,以三到悟道门为主线,深刻而透彻地诠释着人生的真谛。踏入其中,仿佛开启了一场关于人生的深度思考之旅。人生三道门、凡仙缘、亿年雪莲、众仙排队、千年灵芝、百年之吻、天池、遇仙谷等景点依次呈现,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独特的寓意,引导着游客在欣赏自然奇观的同时,也对人生的意义、缘分的奇妙、生命的珍贵等进行深入思索,让人在游览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与升华。不少游客表示,天恩厅的游览经历让他们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是一次难忘的心灵洗礼。

  福禄岛。福禄岛与万寿河遥遥相望,构成一幅和谐的山水画卷。它由葫芦、珍珠、元宝三大独特景观组合而成,曲径通幽的小桥将三个小岛紧密相连,宛如一条丝带串联起三颗璀璨的明珠。岛上坐落着古朴典雅的休闲木屋,屋内布置温馨舒适。游客在此可以悠然地读书品茗,静赏周边的繁花绿草,俯瞰清澈的湖水,感受微风拂面的惬意,全身心地沉浸在这宁静祥和的氛围中,开启一场专属自己的心灵修行之旅,享受远离喧嚣的宁静与美好。据景区多个方面数据显示,福禄岛的木屋在旅游旺季常常提前一周就被预订一空,深受游客喜爱。

  石斛园。在道家经典《道藏》中,铁皮石斛被尊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又被誉为“千年仙草”“植物黄金”。因其稀缺罕见、功效神奇,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医圣药。每年的5月至7月,石斛园迎来最美的季节,漫山遍野的石斛花竞相绽放,如繁星般点缀在翠绿的枝叶间,美不胜收。游客不但可以尽情欣赏这如诗如画的美景,还能亲身参与采摘活动,体验收获的喜悦。此外,园内还提供丰富的铁皮石斛系列新产品,让游客在品味仙草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将这份健康与美好带回家。近年来,石斛园与多家科研机构合作,开展铁皮石斛的研究与开发,逐步提升了其产业价值。

  珍禽互动区及亲子游乐园。独秀峰下,有珍禽互动区与亲子游乐园。这里是动物栖息的家园,也是孩子们嬉戏的乐园,集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园内黑天鹅优雅游弋,孔雀、班头雁、鸽子等珍禽或踱步、或飞翔;一旁游乐园里,动画人偶陪伴着孩子玩耍。

  布依风情寨。 天洞脚下,布依风情寨静落。这里生活闲适平静,充满安然氛围。村民按古典布依族木楼风格统一改造民居,凭借独特区位与民族风情,把乡村历史融入民宿,手绘墙画点缀其间,尽显朴素安静的现代感。寨内,特色民宿和农家乐一应俱全。

  1.蒙家大院 。相传蒙姓祖先在公元1310年(明朝至大3年),从江西跋山涉水迁徙至秀峰村,自此在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开枝散叶。解放前,蒙家在秀峰村已然成为颇具规模的大家族,甚至会出现了拥有上千亩土地的大地主。清代时期,拉架组的盐商蒙良坤精心建造了这座砖木结构的蒙家大院。大院依照传统的生活习俗布局,共建有16间房屋,同时配套建设了圈舍、厨房、厕所、杂物间等附属设施,满足了家族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窗户上雕刻着精美繁复的窗花,每一处花纹都凝聚着工匠的精湛技艺与独特匠心;屋檐下设置的拦檐板和敖头彩绘,色彩虽历经岁月的消磨,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到曾经的绚丽夺目;台阶两旁雕刻的石狮子,威风凛凛,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宅院。蒙家大院几乎汇聚了本地古代建筑的所有典型特征,是研究当地历史背景和文化、建筑风格以及家族传承的珍贵实物资料,每一块砖石、每一处雕刻都仿佛在诉说着蒙家的兴衰荣辱,见证着秀峰村的历史变迁。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蒙家大院的文化价值,当地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进行修缮和维护,并将其作为民俗文化教育基地,定期举办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让更多人了解蒙家大院的历史与文化。

  2.蒙家桥。坐落于纳阳组附近的银坡河(古称“凤饮河”)之上,根据桥旁碑石记载,它是由拉架组的蒙金名先生集资投劳建造而成。这座单拱青石桥全长25.6米,宽5.24米,高8.6米,净跨12.3米,全部采用规整的方形石块精心砌成。在过去交通不便的年代,蒙家桥作为三都、水岩方向前往独山县城的重要交通要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连接两地的交通枢纽,更是促进区域经济交流、文化传播的重要纽带。岁月流转,如今的蒙家桥虽已不再承担繁重的交通任务,但它作为县级保护文物,依然静静地横跨在银坡河上,成为秀峰村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它那饱经沧桑的桥身,承载着无数人的足迹和故事,见证了时代的更迭与变迁,诉说着往昔的繁荣与辉煌,让后人可以通过它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岁月的厚重。近年来,当地政府在蒙家桥周边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旅游项目,将古桥与周边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打造出了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既保护了古桥,又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秀峰村历史悠远长久,文化渊源深厚,传统竹编工艺、独山花灯以及乡愁博物馆,承载着先辈智慧与村庄记忆,在岁月流转中传承、发展。

  秀峰村文化渊源深厚,传统竹编工艺源远流长,是先辈们智慧与技艺的结晶。自儿时起,村民们便跟随长辈学习这门手艺,从最初因好奇而模仿,到后来熟练掌握破竹、去节、分层、编织等复杂工序,竹编早已深深融入他们的血脉之中。

  在编织过程中,村民们熟练运用挑一压一、挑二压二、绞丝编等技法,将一根根竹子精心制作成蒸笼、饭箩、鱼箩、篮筐、谷筛、簸箕、斗笠等精美的竹篾器工艺品。这些作品上,花鸟鱼虫、几何图形等图案栩栩如生,极具艺术美感,在当地深受喜爱。随时代发展,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旅游商店等渠道,这些竹编工艺品更是远销全国各地,成为秀峰村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彰显着村落独特的文化魅力。

  在秀峰村,流传着“拉坝编筛子,拉马编簸箕,麻银麻旁编箜箕”的顺口溜,生动展现了当地竹编工艺的普遍性,也是秀峰村庭院经济的真实写照。在原麻银村一带,大大小小的竹编家庭作坊散落于各个村寨。依托天洞景区,村民们将精心编织的各类竹篾器工艺品作为旅游商品出售,逐步推动了竹编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为当地经济注入活力 ,成为村史中独特而亮丽的篇章。

  秀峰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独山花灯”的传承地之一。最初,当地人通过“唱愿灯”“踩地灯”来祈求平安无灾,后来逐渐发展成“唱花灯”,这里也成为独山南派花灯发源地。

  平日里,乡村小舞台便是村民们的艺术天地,从选曲、排练到表演,每一步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重大节日和旅游旺季,身着华丽服饰、手持花灯的演员们载歌载舞,将独山花灯的独特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游客领略到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在村民们的努力下,独山花灯在秀峰村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代代传承,经久不衰。

  秀峰村迎龙活动是村里保存最完整的民族文化活动之一,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它始于先辈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历经岁月传承,延续至今。

  通常,迎龙连续三年举办,之后间隔三年,当地俗称“耍龙”或“舞龙” ,目的是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传统深深融入村民生活,成为维系村庄情感的纽带。

  每到春节、元宵等重大节日,村民们身着盛装相聚。迎龙时,花灯在前,龙灯随后,“花灯朝前走,龙灯随后跟”,迎龙、舞灯的队伍十分庞大。沿途观者如潮,热闹非凡,构成极具民俗特色的乡村图景。

  如今,在文旅融合背景下,这一传统习俗与文旅融合,丰富了文化和旅游体验,吸引众多游客,也为秀峰村带来经济效益,助力乡村发展。

  位于村寨之中的“秀峰人的情怀小屋”——乡愁博物馆,是一座承载着村庄记忆的精神家园。小屋保留着传统布依建筑风格,木质结构搭配青瓦白墙,质朴而典雅。

  走进馆内,竹编、染布、挂画等充满村落特色的传统工艺展品摆满展架,墙壁上的老照片记录着村庄的历史变迁与村民生活点滴,古老的农具如犁、耙、水车等,静静诉说着往昔的农耕岁月。这里不仅是展示秀峰村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窗口,更是村民回忆过去、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让每一位来访者都能深切感受到村子浓厚的人文情怀与深厚的历史底蕴,留住了浓浓的乡愁 。

瓦楞纸箱定制

手机站